rose鄄PAR
对苯乙醛的催化活性是重组
PAR
10
,
且它们的最适底物也不同
,
其原因可能是在大肠
杆菌翻译后缺乏修饰作用
.
虽然已有报道植物细胞合成
2鄄
苯乙醇是通过
莽草酸途径
,
并且通过同位素标记法知道苯乙醛是
合成
2鄄
苯乙醇过程中的前体和中间体
,
但有关植物
合成
2鄄
苯乙醇的完整途径的报道较少
. Yang Ziyin
[6]
采用化学合成稳定的
[2,3,4,5,6 - 13C5]
莽草
酸为前体物质
,
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在离体并具有生
物活性的玫瑰细胞原生质体上
,
推测出从莽草酸到
2鄄
苯乙醇在玫瑰细胞中的合成路径
.
2摇
微生物转化合成
2
苯乙醇代谢途径
的研究情况
摇 摇
对微生物转化合成
2鄄
苯乙醇的研究早已成熟
,
但目前一般都是通过艾氏途径调控
2鄄
苯乙醇的合
.
艾氏途径是
L鄄
苯丙氨酸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苯
丙酮酸
,
继而经过脱羧酶和氧化脱氢酶作用生成
2鄄
苯乙醇
[1]
(
如图
1) .
1摇
艾氏途径转化
L鄄
苯丙氨酸生成苯乙醇
Fig. 1摇 Ehrlich pathway for 2鄄PE production from L鄄Phe
3摇
国内外提高微生物产
2
苯乙醇的
方法
摇 摇 2鄄
苯乙醇对微生物的毒性是制约其高产量的关
键因素
[1]
,
在其质量浓度为
2郾 0 ~ 3郾 0 g / L
,
能抑
制多种细菌及真菌的生长
.
为提高
2鄄
苯乙醇产量
,
目前广泛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有菌种的突变筛
,
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以及原位萃取
技术
.
3郾 1摇
菌种的突变筛选
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2008
,
崔志峰等
[7]
通过对酿酒酵母用紫外诱
变等 方 法 进 行 诱 变 育 种
,
获 得 了 其 中 一 株
CWY132210
菌株
,
其耐受性较原始菌株提高
50% ,
产量提高了
9郾 1% . 2009
Eshkol
[8]
选育出
2鄄
乙醇耐受性菌株
,
通过摇瓶发酵生产出
4郾 5 g / L 2鄄
乙醇
. 2010
年王航等
[9]
8
株酿酒酵母中初筛到一
株菌株
FD0419,
通过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
,
最终筛
得菌株
R鄄UV3郾 2鄄
苯乙醇产量达
2郾 51 g·L
- 1
,
比出
发菌株提高
69郾 6% . 2013
Celi俳ska
[10]
第一次
报道解脂耶罗维亚酵母具有产
2鄄
苯乙醇的能力
,
且在没有优化培养基的情况下发酵
Y. lipolytica
NCYC3825,
2鄄
苯乙醇达
2 g / L. 2004
Etschmann
[11]
为提高
K. marxianus CBS 600
2鄄
苯乙醇产
,
采用遗传算法
,
通过改变
13
种培养基成分和培
养温度
,
经过
98
次平行实验
,
最终生产
2鄄
苯乙醇质
量浓度为
5郾 6 g / L,
较没优化前提高了
87郾 0% . 2007
Garavaglia
[12]
以葡萄汁为培养基培养马克斯克
鲁维酵母
,
通过
23
因子设计
,
得出在温度
37 益,pH
7郾 0, L鄄
苯丙氨酸质量浓度为
3郾 0 g / L
,2鄄
苯乙
醇产率最高
. 2007
年梅建凤等
[13]
S. cerevisiae BD
为出发菌株
,
经响应面优化后
,
产物
2鄄
苯乙醇质量浓
度可达
4郾 815 g / L. 2011
Rong Shaofeng
[14]
选取
可氧化降解乙醇的活性干酵母
,
L鄄
苯丙氨酸为底
,
以乙醇为唯一碳源进行发酵生产
2鄄
苯乙醇
,
酵结束后产物
2鄄
苯乙醇质量浓度可达到
2郾 4 g / L.
另外
,
优化的培养温度和
PH
值也能提高
2鄄
苯乙醇
的含量
.
3郾 2摇
原位萃取技术
2鄄
苯乙醇像其他醇类物质一样对微生物细胞有
一定的毒性
,
王航等
[15]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
2鄄
苯乙醇
作用下
,
酿酒酵母
R鄄UV3
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
.
结果发现当
2鄄
苯乙醇质量浓度从
2郾 4 g / L
3郾 0 g / L
,
酵母的分解代谢能力
细胞膜渗透性
aro10
基因表达水平等生理生化特性都发生较为显
著的变化
.
所以在生产
2鄄
苯乙醇过程中
,
须考虑
2鄄
苯乙醇的毒性
,
才能达到
2鄄
苯乙醇高产的目的
.
为此
,
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了原位分离技术
.
3郾 2郾 1摇
有机相
-
水相萃取技术
早期的研究都以油醇为有机萃取剂
,
Stark
24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4
7
1...,37,38,39,40,41,42,43,44,45,46 48,49,50,51,52,53,54,55,56,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