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2002
年以油醇作萃取剂
,
采用两相补料分
批培养技术
,
发酵
S. cerevisiae Giv2009,
结果发现
2鄄
苯乙醇在油醇相中的含量达
24 g / L,
总产量可达
12郾 6 g / L. Etschmann
[17]
2006
年用
K. marxia鄄
nus CBS600
发酵
2鄄
苯乙醇
,
为消除终产物
2鄄
苯乙醇
对细胞生长的毒性
,
在培养过程中用聚丙二醇
1200
作为提取剂
,
可使有机相中的
2鄄
苯乙醇产量提高到
26郾 5 g / L.
梅建凤等
[18]
研究了生物转化
2鄄
苯乙醇在
/
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合成工艺
,
实验结果说明
,
酸是两相体系的最佳萃取溶剂
,
但油酸可能会导致反
应体系的溶氧降低
,
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入油酸的同时
,
适当的增加体系中的通氧速率
.
同时
,
有机萃取有几个
缺点
:1)
萃取剂如油酸的沸点高
,
286 益 (100 mm
Hg),2鄄
苯乙醇的沸点是
220 益,
在真空蒸馏时可能会发
生反应
;2)
萃取剂的香味会影响到产物的香气
;3)
酵产生的乳化液给产品的分离带来麻烦
.
3郾 2郾 2摇
固相
-
水相吸附技术
虽然有机相
-
水相萃取技术效果明显
,
但是也
伴随着黏度大
产品不易分离和毒性大等缺点
,
,
有人采用固相
-
水相吸附技术从水相中吸附
2鄄
乙醇以提高其产量
. Mei Jianfeng
[19]
用大孔吸附
树脂
D101
吸附
2鄄
苯乙醇
,
最终产量达到
6郾 2 g / L,
中大孔树脂吸附量为
3郾 0 g / L. Hua Dongliang
[20]
用大孔吸附树脂
HZ818,
得到
6郾 6 g / L 2鄄
苯乙醇
,
尔转化率为
74郾 4% ,
比没加入时提高了
66郾 2% .
昂等
[21]
用大孔吸附树脂
FD0816
得到了
12郾 8 g / L
2鄄
苯乙醇
,
较原先提高了
232% . Wang Hang
[22]
采用原位分离技术显著提高了
2鄄
苯乙醇的产
.
实验结果表明
,
大孔树脂
FD101
可以使
2鄄
苯乙
醇的产率达到
20郾 1 g / L. Gao Fang
[23]
Hytrel誖
8206(
热塑性聚酯
)
得到
13郾 7 g / L
2鄄
苯乙醇
,
在这
基础上采用半连续装置可使
2鄄
苯乙醇产率达到
20郾 4 g / L,
其中
,1郾 4 g / L
在水相
,97郾 0 g / L
在聚合物
相中
.
大孔树脂结构稳定
,
无挥发性气味
,
价格低
,
且在萃取过程中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
因此
,
发酵体系中添加大孔树脂
,
能大大提高
2鄄
苯乙醇的
产率
,
在工艺路线中也简单易行
,
在工业生产天然
2鄄
苯乙醇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4摇
结论和展望
不论植物合成还是微生物发酵合成
2鄄
苯乙醇
均可视为天然产品
,
直接应用于食品和日用化妆品
.
与化学合成法相比
,
生物合成具有毒性小
,
环境
污染少
,
产品纯净等优点
.
在植物方面
,
某些关键性的酶
(
AADCs
PAR)
的相关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为调控
2鄄
苯乙醇在
植物体内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
在微生物方面
,
我国生产
L鄄
苯丙氨酸已进入产
业化规模
,
为微生物发酵合成天然
2鄄
苯乙醇提供了
基础
.
目前发酵
2鄄
苯乙醇工艺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产物抑制效应
.
为提高了生物合成
2鄄
苯乙醇的
产量
,
一方面可以通过筛选
2鄄
苯乙醇高耐受性菌
,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补料分批发酵和原位分离技
术来降低发酵液中
2鄄
苯乙醇的产物抑制作用
.
,
若能将原位分离技术与高产量菌株和高效发酵
工艺有效结合
,
将有望实现微生物转化合成
2鄄
苯乙
醇的工业化生产
.
参考文献
:
[1]摇 Hua Dongliang, Xu Ping. Recent advances in biotechno鄄
logical production of 2鄄phenylethanol[ 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1. 29(6): 654-660.
[2]摇 Tieman D, Taylor M, Schauer N, et al. Tomato aromatic
amino acid decarboxylases participate in synthesis of the fla鄄
vor volatiles 2鄄phenylethanol and 2鄄phenylacetaldehyd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21): 8287-8292.
[3]摇 Tieman D M, Loucas H M, Kim J Y, et al. Tomato phe鄄
nylacetaldehyde reductases catalyze the last step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aroma volatile 2鄄phenylethanol[ J]. Phy鄄
tochemistry, 2007, 68(21): 2660-2669.
[4]摇 Sakai M, Hirata H, Sayama H, et al. Production of
2鄄phenylethanol in roses as the dominant floral scent com鄄
pound from L鄄phenylalanine by two key enzymes, a PLP鄄
dependent decarboxylase and a phenylacetaldehyde reduc鄄
tase[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7, 71 ( 10 ):
2408-2419.
[5]摇 Chen Xiaomin, Kobayashi H, Sakai M, et al.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se phenylacetaldehyde reductase
(PAR), an enzym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scent compound 2鄄phenylethanol [ J ]. J Plant Physiol,
2011. 168(2): 88-95.
[6]摇 Yang Ziyin, Sakai M, Sayama H, et al. Elucidation of
the biochemical pathway of 2鄄phenylethanol from shikimic
acid using isolated protoplasts of rose flowers[J]. J Plant
Physiol, 2009, 166(8): 887-891.
[7]摇
崔志峰
,
车智博
,
杨霄
,
. 2鄄
苯乙醇耐受性高产酵母
菌株的选育
[ 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 2008, 36(4):
34
32
卷 第
4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黄友和等
:
植物和微生物合成
2鄄
苯乙醇的研究进展
1...,38,39,40,41,42,43,44,45,46,47 49,50,51,52,53,54,55,56,57,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