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1804
P. 10

第 36 卷 第 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肖作兵等: 香气成分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5


   士忌内酯时,OR1G1 神经元活性明显减弱,即乙酸                         的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 但选取的这些体系偏理想
   异戊酯和威士忌内酯发生了掩盖作用;而低浓度时,                           化,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基质体系对协同作用的影响。
   乙酸异戊酯和威士忌内酯发生了协同作用。 Duch鄄                         4)香气协同作用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香气协同方
   amp鄄Viret 等  [42] 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考察甲位突                 面的研究,大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进行,仅通过简
   厥酮、铃兰醛、新铃兰醛等香气成分嗅觉刺激下神经                           单的添加或遗漏来表明香气成分之间是否具有协同
   元的电生理反应,并绘制浓度与神经元响应曲线。                            或掩盖效果,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并且没有综
   结果表明,甲位突厥酮和铃兰醛的混合体系在阈值                            合考虑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浓度和中等浓度条件下,响应曲线的斜率大于甲位                                本文通过综述香气产生及形成机理、香气物质

   突厥酮、铃兰醛单一成分斜率,故呈现为协同作用。                           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研究天然产物香气成分以及香
       当不同香气成分相互协作或者互不干扰占据位                          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规律。 目前香气协同方面的
   点时,更容易发生协同作用;不同香气成分相互竞争                           研究更多专注于理论层面,并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价
   活性位点时,更容易发生掩盖作用。 而当神经元去                           值。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香气协同作用机制
   极化作用达到最大化、受体蛋白饱和时,香气成分之                           指导设计出天然逼真的水果等香精产品,在实际应
   间协同作用向加成或者掩盖作用转化。 这就解释了                           用中验证香气协同作用机制的准确性,实现天然产
   香气成分在低浓度下为协同作用,高浓度下为加成                            物特征香气有效调控,为快速、合理构建香精体系提

   或掩盖作用。                                            供理论指导。

   4摇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从嗅觉产生机理、特征香气形成理论和香                          [1]摇 BUCK L, AXEL R. A novel 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气协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宏观和微                                 odorant receptors: 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
                                                          [J]. Cell, 1991, 65(1): 175 - 187.
   观两方面对香气协同方法。 香气、嗅觉是一个极其
                                                     [2]摇 MOMBAERTS P. Genes and ligands for odorant, vomero鄄
   复杂的问题,集化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
                                                          nasal and taste receptors [ J]. Nature Review Neuro鄄
   门学科知识为一体。 虽然科研人员对嗅觉受体基因                                science, 2004, 5(4): 263 - 278.
   的组成结构、香气形成、香气协同等方面的研究已经                           [3]摇 FIRESTEIN S. How the olfactory system makes sense of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                                scents[J]. Nature, 2001, 413(6852): 211 - 218.
                                                     [4]摇 TURIN L. A spectroscopic mechanism for primary olfac鄄
   入研究才能解决。
                                                          tory reception[J]. Chemical Senses, 1996, 21(6): 773
       1)香气成分阈值差异问题。 不同的香气成分
                                                           - 791.
   阈值存在差异,如醇类、酸类成分的阈值明显大于酯
                                                     [5]摇 AMOORE J E. Stereochemical and vibrational theories of
   类、含硫香气成分,故酯类、含硫成分更容易被人体                                odour[J]. Nature, 1971, 233(5317): 270 - 271.
   所感受,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至今未能有效解释。                            [6]摇 BERSUKER I B, DIMOGLO A S, GORBACHOV M Y,
   2)在不同心理状态下,人们对同个香气成分有不同                                et al.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origin of ambergris odor of
   的香气描述。 按照现有理论,香气的产生是主客体                                cyclic compounds [ J ]. Nouveau Journal De Chimie,
                                                          1985, 9(3): 211 - 218.
   (成分与人体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香气成分
                                                     [7]摇 BERGLUND B, BERGLUND U, LINDVALL T. Psycho鄄
   与受体蛋白的结合方式、位点相对固定,因此人体对
                                                          logical processing of odor mixtures[J]. Psychological Re鄄
   香气成分的描述也应不变。 但是,人们在不同时间、                               view, 1976, 83(6): 432 - 441.
   心理状态下,对香气成分的香气特征描述往往存在                            [8]摇 WALKER J C, HALL S B, WALKER D B. Human odor
   着差异。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释。                                detectability: new methodology used to determine thresh鄄
   3)香气协同作用的基质问题。 天然产物香气成分                                old and variation [J]. Chemical Senses, 2003, 28(9):
                                                          817 - 826.
   组成复杂,这些香气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作
                                                     [9]摇 HOLLEY A, DUCHAMP A, REVIAL M F, et al. Quali鄄
   用,并形成了特定的香气。 而研究者简单地以两种
                                                          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scrimination in the frog olfactory
   香气成分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配比条件下                                receptors: analysis from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 J].
   的阈值变化、对香韵强度的影响,进而阐明两者之间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74, 237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