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1705
P. 54
5 0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7 年 9 月
3摇 结摇 论
采用直接加入合成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MOF鄄5,利用溶剂扩散法将姜黄素吸附到金属有机
骨架化合物 MOF鄄5 中,得到主-客体金属有机骨架
复合材料 MOF鄄5鄄姜黄素,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
试验考察温度、吸附时间、姜黄素质量浓度和 MOF鄄5
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MOF鄄5 用量为
0郾 4 g, 姜 黄 素 质 量 浓 度 0郾 20 mg / mL, 吸 附 温 度
30 益,吸附时间 36 min 为较佳吸附条件,此时吸附
率为 94郾 57% 。 在模拟人体胃肠消化时,姜黄素在
图 9摇 MOF鄄5鄄姜黄素复合物的体外胃肠消化情况
胃液中的平均释放率为 48郾 93% ,经肠道消化后姜
Fig. 9摇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of
黄素的含量变为 10郾 32% ,MOF鄄5 吸附姜黄素后主
MOF鄄5鄄curcumin complex
要在胃部被释放, 肠道被吸收, 具有很好的控释
少,进入肠道后释放逐渐增多,但是终止消化时仅为
7郾 402% ,这和文献 [24] 中姜黄素在酸性条件下不溶, 作用。
MOF鄄5 吸附姜黄素后其控释效果增大了姜黄
在肠道的吸收率低一致,所以提高姜黄素在水中的
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一
溶解度,从而提高姜黄素在人体肠道中的吸收率,是
次积极探索,为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增添了一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主要方法。 经过 MOF鄄5 吸附
种新的途径。 尽管已经验证 MOFs 与人体具有良好
的姜黄素,从其在体外胃肠消化实验数据可看出,其
的生物相容性,但人体摄入 MOF鄄5鄄姜黄素复合物后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在胃液中释放率提高到
的具体代谢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MOFs 尚处于
48郾 93% ,经过肠液消化后姜黄素在肠道的含量变为
早期发展阶段,但其运载载体的潜力已经得到充分
10郾 32% 。 经 MOF鄄5 吸附后,姜黄素在胃肠道内的
肯定。 积极发挥 MOFs 在控释吸收方面的优势,将
消化过程发生改变,吸附在 MOF鄄5 上的姜黄素首先
会使其在食品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药物的控释、药
需要释放出来,进而被胃肠道吸收。 数据表明,吸附
理活性的发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的姜黄素主要在胃液中释放,在肠液中消化吸收。
经 MOF鄄5 吸附的姜黄素在肠道中吸收量较单体姜 参考文献:
黄素大,可能是 MOF鄄5鄄姜黄素复合物发挥其控释作
[1]摇 崔语涵, 安潇, 王海峰, 等. 姜黄化学成分研究[J].
用 [17] ,使姜黄素缓慢释放增加了其在肠道的吸收。
中草药, 2016, 47(7): 1074 - 1078.
同时,姜黄素在模拟胃肠环境中存在有微量的分解, CUI Y H, AN X, WANG H F, et al. Chemical constitu鄄
发生生物转化过程且产生较多种类的代谢产物 [25] 。 ents from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J]. Chinese Tradi鄄
姜黄素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不稳定,会降解为以阿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16, 47(7): 1074 - 1078.
魏酸、香草醛和丙酮为主的降解物。 除了部分姜黄 [2]摇 袁鹏, 陈莹, 肖发,等. 姜黄素的生物活性及在食品中
素通过胃肠进入人体循环外,剩余的 10郾 32% 的姜 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33(14):371 - 375.
黄素会避免胃肠黏膜的消化而发挥生理效应,提高 YUAN P, CHEN Y, XIAO F, et al. The bioactivities of
curcum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s [ J]. Science and
了姜黄素的生物有效性。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12, 33(14):371 - 375.
人体肠道系统具有丰富的微生物 [26] ,在体外模
[3]摇 SHISHODIA 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urcumin action:
拟胃肠消化时并没有考虑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
gene expression[J]. Biofactors, 2013, 39(1):37 -55.
MOF鄄5 能否成为姜黄素的运载载体,人体的生物有 [4]摇 孙京芳, 吉美芳, 徐正行,等. 姜黄素-汉防己碱共递
效性与体外胃肠模拟方法得到的数据一致性成为其 送抗病毒复方脂质体的构建[J]. 药学研究, 2016, 35
发展的关键因素。 (3):157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