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刊特稿
    • 中美欧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比较研究及启示

      2023, 41(1):1-9, 21. DOI: 10.12301/spxb202200918

      摘要 (571) HTML (975) PDF 6.89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涉及兽医、食品、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危及食品安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生命健康,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抗微生物药物生产和消费国,其中约60%的抗微生物药物被用于养殖业。由于抗微生物药物在养殖业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大量耐药细菌的出现和迅速传播。遵循“One Health”策略,联合国鼓励各国建立跨部门间的AMR协调机制。研究比较了中美欧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的发展、框架及部分监测结果,发现各国监测体系基本涵盖人群、食品动物和相关食品食源性细菌耐药性,同时也监测人医和食品动物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量。欧美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通过近30多年的发展,基本掌握了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的基线水平及药物使用水平。我国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起步较晚,人群、食品动物和相关食品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发展近20年,而食品动物抗生素药物使用量监测于2018年开始启动,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欧盟监测体系实施跨部门协作机制,数据共享共用;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不同部门负责的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但尚未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存在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无法最大化发挥现有数据资源的效用。欧美经验对我国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有一定启发:我国应逐步完善耐药监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及加快新技术在数据挖掘中的运用,从而综合提升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能力,保障人民健康。

    • >专家论坛
    • 肠源性短链脂肪酸生成机制及其饮食调控

      2023, 41(1):10-21. DOI: 10.12301/spxb202300015

      摘要 (943) HTML (1197) PDF 8.65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作为肠道微生物的重要代谢产物,将宿主饮食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SCFAs是近年来微生物代谢产物与人体健康科研领域研究热点,SCFAs不仅作为肠道上皮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也是游离脂肪酸受体的天然配体,因此发挥着多种健康作用,如调节脂质代谢、免疫、炎症反应和食欲等。阐述了肠源性SCFAs前体物质的主要食物来源,详细探讨了参与SCFAs生成的肠道微生物及代谢途径,并提出了肠源性SCFAs的饮食调控策略。从化学结构上看,SCFAs是一类碳原子数小于7的挥发性有机酸,肠源性SCFAs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它们主要是由SCFAs前体物质在肠道菌群的酵解作用下转化生成。SCFAs前体物质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是SCFAs的主要食物前体,包含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低聚糖等。肠道中的多种微生物能够通过不同代谢途径独立或者协同利用SCFAs前体物质产生SCFAs。补充富含SCFAs前体物质的食物,不仅能够影响肠源性SCFAs的含量,还可选择性地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从质和量上维护肠道微生态稳态、直接或者间接地调节机体多种生理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功能。希望可为预防和治疗相关代谢和免疫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肠源性三甲胺生成机制及其饮食调控

      2023, 41(1):22-29. DOI: 10.12301/spxb202200301

      摘要 (857) HTML (1355) PDF 5.84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中含有的胆碱、左旋肉碱、甜菜碱等物质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三甲胺(trimethylamine, TMA)。TMA极易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通过门静脉循环被转运至肝脏后氧化为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血浆中TMAO的水平与人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肠源性TMA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志。TMA作为肠道菌群的一种代谢产物,将饮食、肠道菌群、心血管疾病三者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为通过饮食和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过对肠源性TMA生成机制及其饮食调控的分析,可为控制肠源性TMA、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参考。阐述了肠源性TMA前体物质的食物来源、参与TMA生成的肠道微生物,系统阐释了TMA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针对肠源性TMA的控制,从减少食物中TMA前体物质摄入、降低产生TMA肠道菌群的比例、抑制产生TMA的酶类以及干预TMA分子合成途径等方面分别总结了肠源性TMA的控制策略。针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益生菌和古菌干预策略,归纳和分析了目前益生菌和古菌对TMA影响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可能的方向。

    • >专题研究
    • 大球盖菇干制过程香气变化规律及与关键酶促反应的关联性

      2023, 41(1):30-42. DOI: 10.12301/spxb202200616

      摘要 (1697) HTML (759) PDF 13.64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干制时间段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在55℃恒温热风干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干制过程中共鉴定出24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包括34种醛类化合物、29种酯类化合物、40种醇类化合物、37种酮类化合物、7种酸类化合物、24种烷烃类化合物、26种烯烃类化合物及48种其他类化合物;醛、酮、醇类化合物占比较大,三者含量之和占总含量的65.49%~89.30%,为大球盖菇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味活度值热图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筛选出45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酮始终是干制过程中气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整个干制过程中共有20种差异性化合物。综合分析得到大球盖菇干制过程香气变化规律:随着干制的进行,样品土腥味、青草气味逐渐减弱,干制后期呈现焦香、麦芽香等风味,但整个过程中蘑菇味、土腥味仍是大球盖菇的关键风味特征。对合成醛、酮、醇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酶活进行测定,发现此类酶会受热激活,随干制的进行酶活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干制终点几乎没有活性。代谢酶活性与对应化合物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氧合酶与醛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乙醇脱氢酶与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这与大球盖菇干制过程中醛、酮、醇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 新鲜银耳与热风干燥银耳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比较

      2023, 41(1):43-55. DOI: 10.12301/spxb202200519

      摘要 (1640) HTML (1165) PDF 11.80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新鲜银耳热风干燥前后营养和风味特征的变化,测定了新鲜银耳和干银耳中的基本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组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 技术分析了鲜银耳和干银耳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鲜银耳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粗多糖、总多酚和总三萜等含量经热风干燥后显著降低(P<0.05);银耳干燥前后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差异明显,鲜银耳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更接近WHO/FAO推荐模式蛋白;此外,干燥后银耳中钙、铁、铜和锌等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减少。采用GC-IMS和GC-MS技术分别从鲜、干银耳中鉴定出了30种和41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定量分析显示,鲜银耳和干银耳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干银耳相比,鲜银耳中不仅含有典型蘑菇味的1-辛烯-3-醇,还富含具有果香味的α-蒎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等多种酯类挥发性化合物。新鲜银耳营养丰富、全面,风味独特,研究结果旨在为新鲜银耳的选购及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榆干离褶伞溶栓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2023, 41(1):56-66. DOI: 10.12301/spxb202200875

      摘要 (818) HTML (804) PDF 10.41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榆干离褶伞溶栓酶(Lyophyllum ulmarium fibrinolytic enzyme,LUFE)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LUFE组,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其中LUFE组同时灌胃LUFE (400mg·kg-1·d-1),阳性对照组于饮食诱导第5周开始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片(5mg·kg-1·d-1),分别于诱导4、8周后进行指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的分布情况。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a-PGF1α)水平,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乙酰化超氧化物歧化酶2(Ac-SOD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LUFE可减轻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病理性损伤,减少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分布的相对面积,降低血浆TC、TG、LDL-C、ET-1、MDA水平,增加6-keta-PGF1α、CAT和SOD2的水平,上调主动脉组织Nrf2、HO-1、Sirt3蛋白表达,降低主动脉组织Ac-SOD2的相对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证实,LUFE可减轻高脂血症所致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 灵芝孢子油对四氯化碳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2023, 41(1):67-76. DOI: 10.12301/spxb202200971

      摘要 (902) HTML (768) PDF 13.21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灵芝孢子油(GSO)对四氯化碳(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将雄性SPF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和灵芝孢子油低、中、高剂量组(人体推荐量的5、15、30倍)。采用CCl4联合高脂饲料诱导6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过程中灌胃GSO干预8周。通过检测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和大鼠肝脏组织形态、氧化应激水平、纤维化相关蛋白,评价GSO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高剂量GSO能够显著提升肝纤维化大鼠的存活率,使得大鼠存活率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病理染色结果表明,GSO处理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GSO中、高剂量处理显著降低大鼠肝脏胶原面积占比及面密度。GSO高剂量干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浆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减少血浆中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羟脯氨酸)水平。同时,高剂量GSO干预还显著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研究结果证实,中、高剂量GSO(人体推荐量的15、30倍)可提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存活率、抗氧化能力,具有改善大鼠生存状态和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 >基础研究
    • 白黄链霉菌TD-1产帕马霉素对黄曲霉2219等霉菌的抑制作用

      2023, 41(1):77-87. DOI: 10.12301/spxb202200432

      摘要 (666) HTML (829) PDF 9.77 M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黄曲霉2219等霉菌的抑制机理,以分离于土壤中的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flavus)TD-1为研究对象,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代谢产生的活性物质——帕马霉素进行分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帕马霉素对黄曲霉2219等霉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白黄链霉菌TD-1上清液和菌丝体中活性物质的分子式预测为C35H61NO7,为帕马霉素及其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93、607、621、635、649。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帕马霉素处理后的霉菌细胞形态,其孢子和菌丝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畸变。帕马霉素对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0.125mg/mL,对灰霉的MIC为0.500mg/mL,对黄曲霉2219、黑曲霉、哈茨木霉和米曲霉的 MIC 均为1.000mg/mL。帕马霉素对霉菌的作用靶点为其细胞膜的麦角甾醇,抑制机制是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抑制菌丝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帕马霉素对黄曲霉2219产生黄曲霉毒素B1的抑制率达到98.3%。因此,可利用白黄链霉菌 TD-1及其代谢产物帕马霉素对食品原料中的产毒真菌污染进行生物防治。

    • 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气液界面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2023, 41(1):88-98. DOI: 10.12301/spxb202100610

      摘要 (826) HTML (1046) PDF 10.99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Y1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成膜早期界面黏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对生物膜形成、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膜内活菌数及生物膜基质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通过细菌运动能力实验、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表面Zeta电位及细胞自聚集能力,综合分析丁香酚对生物膜形成早期界面黏附聚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低生物膜抑制质量浓度(MBIC)为1.500mg/mL,MBIC的丁香酚对成熟生物膜清除率为28.85%。添加1/2 MBIC、1/4 MBIC的丁香酚培养基气液界面形成的生物膜较为单薄,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生物膜内活菌数显著降低。丁香酚对腐败菌泳动能力抑制率为22.16%~100.00%,对丛集能力的抑制率为43.86%~97.50%,使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表面负Zeta电位和自聚集率均降低。此外,丁香酚显著抑制了腐败菌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合成。丁香酚对芽孢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运动能力,降低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自聚集性,从而干扰早期菌体在成膜界面上的黏附能力,并通过抑制胞外聚合物组分的合成分泌延迟生物膜的形成和成熟。丁香酚可作为抑制腐败解淀粉芽孢杆菌气液界面生物膜形成的潜在抗生物膜剂。

    • 乳清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颗粒的构建及其微观结构表征

      2023, 41(1):99-105. DOI: 10.12301/spxb202200231

      摘要 (1011) HTML (813) PDF 7.79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蛋白-多糖复合颗粒的形成条件,特别是工艺条件对构建其核壳结构的影响,以乳清分离蛋白(WPI)和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多糖——壳聚糖(CS)为原料,构建蛋白为核,多糖为壳的结构化复合颗粒,针对颗粒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所形成颗粒的粒径、电位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pH值和盐离子浓度是二者发生复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盐离子浓度为0、pH值达到5.47时,体系浊度最大,达98.34%,二者的复合程度最高。在该条件下制备复合颗粒,研究混合方式、处理温度和剪切处理对复合颗粒的组成及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混方式(先对蛋白进行热处理再与壳聚糖混合)与混-热方式(先将蛋白和壳聚糖混合再进行热处理)形成复合微粒的组成没有明显差异,但热-混形成颗粒的粒径更小且电位绝对值更大,说明颗粒稳定性更高;75、85、95℃热处理条件下,复合颗粒中蛋白质和多糖的组成基本一致,但温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大,电位绝对值越小;剪切处理可有效降低颗粒粒径。复合颗粒的共聚焦扫描图像结果显示:75℃热处理的复合颗粒表现出明显的蛋白、多糖荧光共定位现象。研究表明,75℃热处理、热-混方式、辅助高速剪切可以制备具有完整“核壳”结构、粒径为744.5nm的复合微粒。

    • 棉籽蛋白ACE抑制肽的酶法制备及其体外稳定性研究

      2023, 41(1):106-114. DOI: 10.12301/spxb202200144

      摘要 (792) HTML (860) PDF 6.67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I-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肽因安全、无副作用、易吸收等优点,对防治高血压、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水解棉籽蛋白制备ACE抑制肽,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水解条件,分离纯化水解物并鉴定其活性肽段组成,评价水解物的体外消化吸收稳定性。结果表明,棉籽蛋白经复合蛋白酶(1500U/g)在pH值为8.0和55℃下水解5h,蛋白回收率为39.8%,ACE抑制率可达93.7%。棉籽蛋白复合蛋白酶水解物经分离得到5个组分,其中组分4(F4)的ACE抑制活性最高(IC50=220.1μg/mL)。从该组分中发现3条新型ACE抑制肽:VFNNNPQE、LLSQTPRY和VFPGCPET,其中LLSQTPRY的活性最高(IC50=105.2μmol/L)。经人工胃肠液消化和Caco-2细胞单层膜吸收后,棉籽蛋白复合蛋白酶水解物仍具有一定ACE抑制活性,分别为53.8%和20.5%。研究结果表明,棉籽蛋白的复合蛋白酶水解物有望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配料,用于开发降压食品。

    • 阿魏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机理

      2023, 41(1):115-125. DOI: 10.12301/spxb202200218

      摘要 (799) HTML (987) PDF 8.40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地探讨阿魏酸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性的分子机制,采用酶学和光谱学方法测定了阿魏酸对XO抑制可逆性、抑制动力学、结合性质及结构的影响,采用分子模拟技术预测了阿魏酸与XO的结合构象。结果表明:在混合竞争的方式下,阿魏酸能可逆地抑制XO活性,抑制常数为4.5μmol/L,与咖啡酸、对香豆酸、绿原酸和没食子酸相比,阿魏酸对XO的抑制能力最强,其半抑制浓度为116.2μmol/L。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阿魏酸通过动态静态混合猝灭方式使XO荧光减少,其中静态猝灭占主导,且与XO存在一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3.38×104L/mol(298K);ΔG<0、ΔH<0和ΔS>0,表明该结合过程主要是以氢键和疏水作用力驱动且自发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揭示了阿魏酸进入了XO中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活性区域,影响XO正常催化过程。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实验表明:阿魏酸能改变XO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使XO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周围极性增加及疏水性降低,并且α-螺旋含量升高,β-折叠含量降低,使XO二级结构趋于紧密,这是影响XO活性的另一原因。研究以期为阿魏酸作为XO抑制剂改善高尿酸血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白皮杉醇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3, 41(1):126-134. DOI: 10.12301/spxb202200175

      摘要 (840) HTML (768) PDF 8.72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白皮杉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取7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白皮杉醇低、中、高剂量干预组。采用AlCl3和D-半乳糖联合诱导的方法连续干预70d,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在造模35d开始用白皮杉醇连续干预,5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海马体中Aβ1-42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并结合相对脏器指数分析白皮杉醇对AD小鼠的保护效果。研究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性增加,记忆能力显著性降低,而白皮杉醇可有效提高模型小鼠认知行为和记忆能力(P<0.01);此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Aβ1-42水平及炎症因子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加,而白皮杉醇干预组小鼠Aβ1-42、TNF-α及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进一步研究表明,白皮杉醇能有效提升小鼠血清SOD活力和GSH-Px水平,降低MDA含量,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研究结果表明,白皮杉醇可以通过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及神经炎症反应,减少海马中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应用技术
    • 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贮藏期香气物质损失及添加剂护香效果分析

      2023, 41(1):135-142. DOI: 10.12301/spxb202200318

      摘要 (1071) HTML (735) PDF 6.24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贮藏期的香气物质变化规律,并比较几种添加剂处理的护香效果,旨在优化设计葡萄酒的陈酿工艺。研究以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为试材,当葡萄酒发酵结束后分别添加适量葡聚糖、没食子酸、甘露糖蛋白和谷胱甘肽处理,而后定期采集酒样,对酒样香气通过仪器和感官进行分析。香气成分采用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香气特征通过感官培训的品评小组量化品评。结果表明: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中共定量出33种香气物质,有9种成分的气味活性值(OAV)大于1,11种成分的OAV在0.1~1.0。贮藏期间,酒样中乙酸酯和中链脂肪酸乙酯含量在贮藏初期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稳,高级醇含量逐渐升高至平缓,脂肪酸、萜烯类和苯乙基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升高并在贮藏后期降低。贮藏1年后,葡聚糖处理的酒样中果香酯、苯乙基类以及己(烯)醇类化合物等香气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而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感官分析也表明,葡聚糖处理组比其他处理组具有更好的温带水果、甜香、花香和小浆果香的香气特征。研究发现,在发酵结束后添加300mg/L葡聚糖对贮藏期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表现出较好的护香作用。

    • 基于Mono Trap-GC-O-MS的西瓜汁热处理前后气味化合物分析

      2023, 41(1):143-153. DOI: 10.12301/spxb202100820

      摘要 (1087) HTML (538) PDF 8.91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Mono Trap具有萃取量大、操作简便等特点,在西瓜汁气味化合物萃取上具有一定优势。采用Mono Trap、热脱附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萃取分析热处理前后西瓜汁气味化合物变化。使用RGC18、RSC18、RGPS这3种吸附材料从鲜榨和热处理西瓜汁样品中分别鉴定出50种和71种气味化合物。通过实验对比这3种吸附材料的萃取效果,结果显示,RGC18对西瓜汁气味化合物的萃取效果最好,利用RGC18从鲜榨和热处理西瓜汁中分别萃取到41种和53种气味化合物。西瓜汁在热处理后,风味物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苦杏仁味、皂化味和酸刺味的2-甲基丁醛、糠醛、辛醛、癸醛、(E)-2-庚烯醛、乙酸和甲酸等化合物的香气活力值增大;呈现清香、柠檬气味的己醛、β-环柠檬醛和(E,E)-2,4-壬二烯醛不能被嗅闻到。这些气味化合物的变化是导致西瓜汁热处理后出现异味的重要原因。

    • 基于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臭氧-流态冰处理对大黄鱼风味的影响

      2023, 41(1):154-162. DOI: 10.12301/spxb202200614

      摘要 (1883) HTML (720) PDF 8.27 M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臭氧-流态冰(O-IS)处理中不同臭氧质量浓度(0、1、3、5mg/L)对大黄鱼在优级品货架期内风味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以新鲜鱼块和传统碎冰保鲜的鱼块为对照,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PME-GC-MS从大黄鱼样品中共检出3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及醇类物质。己醛、庚醛及1-辛烯-3-醇等使鱼体呈腥味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分析证明,1mg/L O-IS处理能够在降解大黄鱼腥味物质含量的同时,减轻臭氧对鱼肉的氧化作用。电子鼻分析发现:O-IS处理组的腥味物质响应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mg/L O-IS处理后电子鼻未识别到腥味物质。研究表明,在大黄鱼优级品货架期内,1mg/L O-IS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大黄鱼腥味物质含量。

    • 自发气调包装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品质保持的影响

      2023, 41(1):163-174. DOI: 10.12301/spxb202200604

      摘要 (1050) HTML (695) PDF 12.09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自发气调包装对芥蓝贮藏期间品质与叶绿素降解的影响,分别用市售低密度聚乙烯(LDPE)微孔保鲜袋和2种改性LDPE气调袋包装贮藏采后芥蓝,定期测定包装袋内气体及品质变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15℃贮藏期间,对照袋内O2与CO2体积分数无明显变化,而气调袋内O2在贮藏初期迅速下降,CO2快速积累。2种改性气调袋包装均减缓了叶片黄化、失重速率,维持了叶片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量比。贮藏3d 时,2种改性LDPE气调袋包装组商品率为100%,叶绿素质量比分别下降了14.67%、4.74%;而对照组商品率仅为51.25%,叶绿素质量比下降了26.47%。通过测定叶绿素降解酶活性及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芥蓝叶片黄化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受到CLH1、PPH、PAO、RCCR、NYC基因表达量的调节,且CLH1主要在芥蓝叶片初始衰老过程叶绿素的降解中起作用。自发气调袋包装可减缓芥蓝的生理代谢变化,抑制叶绿素降解酶基因表达变化,延缓叶片黄化,研究结果旨在为控制芥蓝采后品质劣变及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