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技术21603 - page 8

超声波
热压处理
预酶解及超高压处理等
通过比
对研究
,
国内现已开发出针对不同油料作物的预处
理工艺
[30]
,
超声波技术因其加速物料传热
传质及
空泡作用
,
可应用于胡麻子
胚芽
茶叶籽等油料
,
有缩短制取时间
提高出油率等特点
[31 - 34]
;
分步式
预酶解技术利用纤维素酶
果胶酶逐级降解细胞壁
纤维素骨架结构
,
促进破裂使油脂聚集
,
适于菜籽
米糠
玉米胚芽等的预处理工艺
[35 - 37]
;
挤压膨化技
术可充分破坏油料细胞壁
,
通过增加蛋白质表面积
变性程度及酶解作用位点
,
促进油脂释放和溶出
,
应用于大豆
米糠和葵花籽等的原料处理
[38 - 42]
内在高新预处理技术的引入应用方面领先于国外
,
但相关研究仍局限于工艺参数优化及特种油料预处
理技术的研发
,
多数预处理方法仍停留在实验室阶
,
尚未实现规模化
产业化
乳液的破除是制约生物解离工艺发展的主要技
术瓶颈
,
亦是现今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破乳技术的
研究多集中于物理破乳
(
微波破乳
加热破乳
冷冻
解冻破乳
)、
化学破乳
( pH
破乳
有机溶剂破乳
机盐破乳
)
以及酶法破乳等
[43 - 47]
比较几种物理
破乳方法
,
微波
加热乳状液的破乳率不高
,
虽然冷
冻解冻破乳效果好
,
但耗能较大
,
需要专门的设备
;
采用化学破乳的游离油回收率有高有低
,
但其引入
了盐类和有机溶剂
,
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工艺去除这
些物质
,
增加提油的成本
,
降低油脂的品质
;
采用酶
法对乳状液进行破乳
,
破乳率较高
,
此外酶法破乳不
会引入有害物质
,
油脂品质高
,
耗能低
[48]
本研究团队在此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现已
创制反胶束萃取破乳
磷酸聚沉
热絮凝破乳
超临
CO
2
高效破乳
高压蒸汽快速破乳
超声
乙醇破
微生物破乳等多项技术
,
破乳效果显著
,
且回收
得到的蛋白质功能性强
纯度高
凝胶性及持水性均
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49 - 51]
同时利用磷脂酶
乙醇
破乳技术
,
全面破除高磷脂油料生物解离形成乳状
,
破乳率高达
99. 51% ,
同时简化了后续脱胶
工艺
为进一步实现生物解离产业化发展
生产高附
加值产品
,
部分研究利用微波辅助酶法
超高压均质
和高温蒸煮技术和超滤处理法提取残渣中的功能性
低聚糖
,
所得低聚糖主要含有水苏糖
棉籽糖
,
具有
促进人体肠道内有益菌
非致龋齿性
甜度低
热能
低等生理功能
[52 - 54]
;
以不溶性豆渣为原料
,
联用淀
粉酶
纤维酶等复合酶解
,
酶解滤液经醇沉干燥制得
水溶性膳食纤维
,
滤渣经丙酮
/
乙醇分级洗脱制得非
水溶性膳食纤维
另有研究将酶法提油过程中水相
液组分施以二次酶解
,
借助电渗析除去芳香族氨基
酸及游离氨基酸
,
再经反渗透及超滤处理制得高
F
值复合低聚肽及降压活性炭等功能性肽类
,
进一步
通过醇洗水相组分和残渣基液进行超声萃取
大孔
吸附树脂纯化及丙酮萃取
,
萃取液及滤除不溶物分
别经真空浓缩
冷冻干燥制备为大豆异黄酮及大豆
皂苷
[55]
3摇
大豆生物解离技术的瓶颈分析
综上所述
,
目前国内外研究侧重于不同预处理
方式增加油脂提取率和乳状液破除方式等方面的研
,
而未深入开展影响生物解离大豆蛋白油脂释放
的关键组分和特征构象研究
,
以及生物解离大豆蛋
白油脂过程中
,
各组分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
结构及其
功能性的变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
这也极大限制了
生物技术在大豆产品加工的发展与应用
1)
大豆中油脂主要存在于大豆油脂体中
,
其结
构极其稳定
生物解离酶法制取油脂的过程中
,
先需要经过预处理的方法对大豆细胞壁进行破坏
,
增加生物解离时酶的接触位点
但目前有关预处理
过程中油脂的释放
聚集及大豆油脂体结构状态的
研究十分有限
,
因此
,
要明晰预处理对大豆油脂体的
作用机制
,
提升预处理效果
2)
在生物解离过程中
,
油脂体对蛋白体
细胞
壁等具有明显的亲和力
,
因而限制了解离过程中油
脂的释放
[56,3]
而在整个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
油脂体和蛋白质体的稳定性
,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
,
因而会影响油脂的提取率
在生物解离体系
中蛋白质体和油脂体相互作用复杂
,
蛋白质水解的
关键组分
空间结构变化及磷脂
多糖对油脂释放都
有重要影响
,
重点探明重要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
,
决油脂的释放问题
3)
大豆油脂体作为亚细胞态稳定结构
,
其分子
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
油脂体各组分均会影响生物解
离过程中油脂溶出
,
需从分子层面基础上研究大豆
油脂体溢裂模式及油脂析出机制
4)
利用生物酶法解离提取大豆油脂最为关键
问题是乳液的破除
大豆酶解后蛋白
磷脂和油脂
构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
[18]
,
其乳状液组分
界面性
质及结构特征与乳液的稳定性紧密相关
而且乳状
3
34
卷 第
3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江连洲
:
大豆生物解离制取油脂技术研究进展
1,2,3,4,5,6,7 9,10,11,12,13,14,15,16,17,18,...100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