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刊特稿
    • 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022, 40(3):1-12. DOI: 10.12301/spxb202200448

      摘要 (790) HTML (941) PDF 8.76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 >专家论坛
    • 低致敏食品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2022, 40(3):13-20. DOI: 10.12301/spxb202200451

      摘要 (305) HTML (643) PDF 4.93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过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在食品加工多元化的背景下,食物过敏患者要完全避免过敏原十分困难,研发低致敏食品对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膳食至关重要。总结了低致敏食品制备技术的加工技术原理;以蒸煮、微波和烘烤为主的热加工技术通过加热诱导蛋白质变性的方式破坏致敏性构象性表位;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低温等离子体、辐照和超声等非热加工技术可以通过过敏原蛋白结构修饰、多肽链断裂、新化学键的产生等方式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水解、酶交联、糖基化、微生物发酵等其他加工方法则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或将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结合,破坏或隐藏过敏原致敏性表位。另外,对工业化低致敏蛋白配料的加工方法和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基于酶法水解的部分水解乳蛋白和深度水解乳蛋白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其他消减食物致敏性的方法以及其他低致敏蛋白配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可以为工业化生产低致敏食品提供参考。

    • 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研究进展

      2022, 40(3):21-33. DOI: 10.12301/spxb202200321

      摘要 (425) HTML (825) PDF 10.21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 >专题研究
    • 燕麦β-葡聚糖-槲皮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2022, 40(3):34-42, 55. DOI: 10.12301/spxb202100903

      摘要 (1012) HTML (535) PDF 13.77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糖酚复合物的结构及功能特性,采用自由基催化、氢键吸附技术分别制备燕麦β-葡聚糖与槲皮素共价(COGQ)及非共价复合物(NOGQ),利用高效排阻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波谱等方法分析其结构特性,以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为模型,研究复合物的抗衰老活性。高效排阻色谱显示,NOGQ和COGQ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54、349kDa,两者相差不大;红外光谱显示,复合物在1660、1562、1243cm-1处有新的红外吸收峰,呈非晶态相,无定型状态;核磁波谱表明,复合物在化学位移为6.5~8.5处可产生3个属于苯基质子的新质子信号,有3个单糖残基;抗衰老活性研究表明,与空白组相比,COGQ与NOGQ均能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的平均寿命(P<0.05),且两组中线虫体内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1),揭示两种复合物可能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其延长寿命的功效。研究结果旨在为糖酚复合物的制备及新型食品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 燕麦蒽酰胺的制备及其促肺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2022, 40(3):43-55. DOI: 10.12301/spxb202100862

      摘要 (1046) HTML (561) PDF 13.98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燕麦蒽酰胺(avenanthramides,Avns)作为燕麦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但其天然含量较低。为提升燕麦籽粒中Avns天然含量、优化提取条件并分析其健康功效,采用发芽方式促进燕麦籽粒中Avns的生物转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不同条件对Avns提取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探究Avns促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燕麦米经发芽后,采用超声辅助传统有机溶剂浸提法对Avns进行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提取的Avn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标准品Avn C为对照,采用蛋白印迹法分析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相关通路蛋白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 inhibitor of apoptosis, XIAP)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vns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vns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g/mL)1∶22.2,超声功率87.6W,乙醇体积分数84.2%,该条件下Avns的提取量为849.251μg/g;蛋白印迹和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Avn C和Avns均可下调NF-κB/p65蛋白磷酸化及抗凋亡蛋白XIAP表达,且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1299和A549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天然Avns可能通过抑制NF-κB/XIAP信号通路活性进而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本研究有望为全谷物燕麦特有活性成分Avns应用于肺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摄入量小米对小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2022, 40(3):56-67. DOI: 10.12301/spxb202100871

      摘要 (706) HTML (767) PDF 15.55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摄入一定量杂粮可降低一些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但目前杂粮摄入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尚不清楚杂粮摄入过多是否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小米添加量为20%、40%、60%、80%的饲料喂养3周龄C57BL/6J小鼠,持续12周,采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不同摄入量小米对小鼠血脂水平、肠道菌群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结果发现,80%摄入量的小米显著增加了小鼠血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同时增加了肠道丙酸、丁酸、异丁酸和戊酸的含量。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小米干预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Muribaculaceae的丰度上升,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的丰度下降。摄入不同添加量小米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较大差异,其中20%小米摄入量组的小鼠菌群中显著富集了另枝菌属(Alistipe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而80%摄入量小米显著降低了小鼠菌群中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的丰度。研究结果表明,20%摄入量的小米就能有效调节小鼠肠道菌群,而过高摄入量(80%)的小米使小鼠血脂水平升高,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有益菌的丰度,所以要理性看待杂粮的营养价值,避免过量摄入。

    • >基础研究
    • 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第六轮次堆积发酵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022, 40(3):68-76. DOI: 10.12301/spxb202100089

      摘要 (666) HTML (503) PDF 7.97 M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第六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堆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门包括Firmicutes、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堆积发酵过程中优势菌属包括Lactobacillus、Lentibacillus等14个;优势菌属Lentibacillus的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逐步上升;Lentibacillus作为正相关性关键节点与7个菌属存在正相关关系,Lactobacillus作为负相关性关键节点与10个菌属存在负相关关系。相较于贵州省等其他产区,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在种类数量、优势门类排序、群属丰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旨在揭示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第六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希望为研究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点提供基础数据。

    • 高粱醇溶蛋白对浓香型白酒窖泥味的消减机制

      2022, 40(3):77-87. DOI: 10.12301/spxb202200204

      摘要 (581) HTML (623) PDF 10.84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窖泥味在浓香型白酒中被视为一种异臭味,添加高粱醇溶蛋白对浓香型白酒中的窖泥味有消减作用,对高粱醇溶蛋白消减窖泥味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浓香型白酒中的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是使其产生窖泥味的关键气味物质。香气轮廓实验表明,高粱醇溶蛋白的加入可显著降低浓香型白酒中的窖泥味,而对其他风味无显著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析发现,高粱醇溶蛋白可使模拟酒样中的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的挥发度分别降低38.99%和46.39%。且当添加200mg/L高粱醇溶蛋白后,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的气味阈值分别提高到1.50μg/L和0.31μg/L,气味阈值分别为添加高粱醇溶蛋白前的4.59和1.73倍。为进一步解释高粱醇溶蛋白对窖泥味物质消减作用机制,分别在25、45、65℃下进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发现高粱醇溶蛋白与3-甲基吲哚、4-甲基苯酚可自发络合形成复合物,高粱醇溶蛋白与3-甲基吲哚络合物的生成反应为焓变驱动,高粱醇溶蛋白与4-甲基苯酚络合物的生成反应为吉布斯自由能驱动。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模型实验表明:高粱醇溶蛋白分子表面的疏水口袋通过空间匹配和分子间作用力将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包裹或连接在内,主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氢键和疏水作用。希望研究结果可为降低浓香型白酒中的异臭味提供解决方案,为食品中异臭味成分的消减研究提供新思路。

    • 多酶级联系统制备蒜糖醇的细胞工厂构建及工艺优化

      2022, 40(3):88-97. DOI: 10.12301/spxb202100648

      摘要 (654) HTML (481) PDF 8.44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蒜糖醇是一种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性甜味剂。为实现蒜糖醇的绿色生物合成,基于稀有糖转化策略通过共表达葡萄糖异构酶、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及核糖醇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体内建立了利用廉价底物D-葡萄糖生产蒜糖醇的多酶级联系统;并通过偶联甲酸脱氢酶构建辅因子循环系统,提高胞内还原型辅酶Ⅰ的再生效率。为平衡多酶级联系统中的个体表达差异,以全细胞催化活性为指标,对细胞工厂的发酵条件和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重组菌在20℃、1.00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的发酵条件下,诱导24h可得到较佳的蛋白质表达量;在40℃、50mmol/L Tris-HCl (pH值8.0)及5.0g/L甲酸钠的催化条件下,全细胞可在15h内转化25.00g/L的D-葡萄糖生成19.33g/L蒜糖醇。通过表达系统的优化进一步降低了底物和中间产物的残留量,蒜糖醇的产量提高至21.12g/L。研究旨在为全细胞生物转化法实现蒜糖醇的规模化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探索以预处理甘蔗糖蜜为底物生产蒜糖醇的可行性,希望对延长糖产业链,提高糖产品附加值起到积极作用。

    • α-螺旋抗菌肽YHX-1的从头设计及抑菌活性研究

      2022, 40(3):98-104, 111. DOI: 10.12301/spxb202100795

      摘要 (822) HTML (527) PDF 6.66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菌肽因其高效的抗菌活性和独特的抗菌机制,不仅可作为生物防腐剂预防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微生物腐败,还有望缓解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为得到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抗菌肽,以现有抗菌肽数据库为基础,确定优化了新型抗菌肽的序列长度、电荷数、氨基酸组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分析工具,从头设计得到了序列为GKLLSKLLKKLLK的新型抗菌肽YHX-1;通过琼脂扩散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及杀菌动力学曲线评价了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并进一步测定了YHX-1在盐离子、血浆和微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二级结构、溶血活性及细胞毒性。结果表明:YHX-1对6株指示菌均有良好抑菌活性,其中对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MIC为4μg/mL,在2h内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致死率为99.99%。YHX-1在盐离子(200mmol/L Na+、2mmol/L Ca2+)和10%~25%血浆环境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MIC增至原来的2~8倍,而微酸性环境(pH值5.4~7.4)对YHX-1的MIC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圆二色光谱表明,YHX-1在细胞膜模拟环境中呈现典型的α-螺旋构象。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YHX-1具有较好的细胞选择性。YHX-1不仅抑菌谱广、抑菌活性明显,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望作为新型抗菌剂应用于食品防腐保鲜,其从头设计策略旨在为新型抗菌肽的发掘提供参考。

    • 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物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

      2022, 40(3):105-111. DOI: 10.12301/spxb202100218

      摘要 (579) HTML (647) PDF 4.94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黑果枸杞花青素提取物(anthocyanin extract of Lycium ruthenicum Murr., AEL)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 AGA)大鼠的作用,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AEL高剂量组(238.0mg/kg)和AEL低剂量组(59.5mg/kg),每组12只,分为2批,每批6只。第一批动物灌胃2周,第二批动物灌胃4周后,采用50mg/mL微晶型尿酸钠(microcrystalline sodium urate, MSU) 0.2mL注射到大鼠右踝关节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评价AEL对AGA大鼠踝关节肿胀和跛行步态的改善效果。所有动物继续灌胃至5周,采用质量分数2.5%的氧嗪酸钾饲料喂食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测定造模2h、3h后大鼠的血清尿酸水平。研究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灌胃2周,AEL高剂量能明显缓解大鼠造模6h后踝关节肿胀,改善跛行步态;灌胃4周,AEL高、低剂量均能明显缓解大鼠造模后6h、24h踝关节肿胀和改善造模6h后跛行步态,AEL高剂量还能明显改善造模24h后跛行步态;灌胃5周后,AEL高、低剂量均能明显抑制氧嗪酸钾导致的大鼠血清尿酸升高。结果表明,AEL能从抗炎和降尿酸两个方面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出明显改善作用。

    • 利川红茶与恩施绿茶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物质对比分析

      2022, 40(3):112-123. DOI: 10.12301/spxb202100343

      摘要 (692) HTML (538) PDF 10.00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武陵地区湖北省恩施州内特有的利川红茶和恩施绿茶中游离态、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川红茶中挥发性物质有52种,包括36种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25种键合态挥发性物质,其中有9种相同挥发性物质;恩施绿茶中挥发性物质有56种,包括15种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45种键合态挥发性物质,其中有4种相同挥发性物质。对两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香气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构成利川红茶风味轮廓的重要组成是醛类、醇类和酯类;而构成恩施绿茶风味轮廓的重要组成是醛类、醇类和烯烃类。利川红茶中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为香叶醇和辛醛,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为水杨酸甲酯、α-柠檬醛和芳樟醇。恩施绿茶中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是辛醛和柠檬烯,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是芳樟醇和萘。对两茶叶香味轮廓分析发现,利川红茶的主要香气特征为果香和花香,恩施绿茶的主要香气特征为果香和化学气味。对两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分析发现,利川红茶与恩施绿茶游离态挥发性成分中酚类和羧酸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键合态挥发性成分中酚类、酮类物质的含量存有较大差异。希望研究对阐述茶叶香味的组成及风味物质的生成提供参考,同时为利川红茶和恩施绿茶的精深加工和品质控制提供帮助。

    • >应用技术
    • 微波处理对萌动亚麻籽酚类化合物油相迁移的影响

      2022, 40(3):124-136. DOI: 10.12301/spxb202100607

      摘要 (382) HTML (520) PDF 13.13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化亚麻籽中主要酚类化合物内源性合成和油相迁移对提升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增加α-亚麻酸生物利用率尤为重要。探究了适度萌动(25℃,24h)联合微波处理(700W,1~5min)对压榨亚麻籽油得率和色泽、脂质构型和结晶熔融性、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亚麻籽中木酚素和游离酚酸的释放及油相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单一萌动处理(24h)后亚麻籽油得率降低了7.39%(P<0.05),而进一步微波处理后油脂得率增加了29.31%(P<0.05),这主要归因于微波处理破坏了亚麻籽中油脂体膜结构完整性,导致膜内中性脂质外溢、融合和胞外渗透。微波处理1~5min过程中,亚麻籽油中以LnLnLn构型存在的C18∶3ω3质量分数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同时总磷脂质量摩尔浓度以及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占比显著增加(P<0.05),但未明显影响油脂的结晶行为和熔融特性。与未处理组相比,微波处理5min降低了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显著改善了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P<0.05),这主要归因于木酚素大分子及其解聚产物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以及游离酚酸香兰素、香草酸和阿魏酸的油相富集。研究阐释了萌动联合微波预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亚麻籽油提质制取和亚麻籽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小米粉添加量对生鲜面条品质与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022, 40(3):137-144. DOI: 10.12301/spxb202000120

      摘要 (650) HTML (472) PDF 5.74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小米粉添加量对生鲜面条品质和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小米粉(未挤压小米粉与挤压小米粉质量比为1∶1)按不同质量比例(30%、40%、50%、60%)添加到小麦粉中制作面条,测定了小米-小麦混合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糊化特性和生鲜面条蒸煮特性、品质特性以及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小麦粉面团相比,混合粉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均显著降低,吸水率、总弱化度显著升高,混合粉品质显著下降;随着小米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之间的面筋强度差异较小,糊化特性差异显著。小米粉添加量低于50%时,小米-小麦混合粉面条(简称小米面条)烹调损失率、熟断条率变化不显著,但高于50%时,小米面条烹调损失率、熟断条率分别增加了8.5%和87%;随着小米添加量的增加,小米面条亮度L*降低,黄度b*和红度a*升高,色泽变差。与小麦粉面条相比,小米面条硬度、弹性显著下降,但各添加比例小米面条质构特性差异较小;小米面条中强结合水峰比例A21减小,自由水峰比例A23增大,面筋网络结构形成不紧密。小米面条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小麦粉面条,随小米粉添加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增加,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显著增加。综合考虑蒸煮特性、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因素,50%是小米生鲜面条的小米粉最适添加量,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既增加生鲜面条的保健功效,也扩大小米使用范围和用途。

    • 渗透剂预处理对扇贝柱热泵干燥动力学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2022, 40(3):145-156. DOI: 10.12301/spxb202100766

      摘要 (350) HTML (628) PDF 8.38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扇贝柱热泵干燥效率,改善干制品品质,分别采用不同种类(菊糖、海藻糖、麦芽糊精和乳清分离蛋白)和质量浓度(50、100、150g/L)的渗透剂预处理扇贝柱,在温度45℃、风速2m/s条件下进行后续热泵干燥,探究不同渗透剂预处理对扇贝柱热泵干燥动力学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技术,分析扇贝柱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菊糖、海藻糖、麦芽糊精和乳清分离蛋白溶液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热泵干燥速率,降低色差(ΔE),提高复水效率。菊糖、海藻糖、麦芽糊精和乳清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50、100、50g/L时,综合加权评分最高,复水率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98%、12.76%、11.91%和7.13%。150g/L海藻糖预处理对扇贝柱热泵干燥速率和品质特性的改善效果最优,与对照组相比,干燥时间缩短2h,ΔE降低40%,硬度降低,复水率增加22.79%,综合加权评分提高12.76%。LF-NMR结果表明:热泵干燥过程中,扇贝柱含水率的降低主要取决于不易流动水的去除;适宜质量浓度渗透剂预处理后,扇贝柱中不易流动水干燥过程中迁移速率加快,自由水峰面积占比略有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结合水峰面积占比呈增加趋势,而不易流动水峰面积占比显著降低;扇贝柱横向弛豫时间随干燥进行向左偏移,水分子流动性变低。综合考虑,扇贝柱热泵干燥优化预处理条件为150g/L海藻糖。

    • 微环境气调对冰温贮藏蓝莓货架期果实软化的影响

      2022, 40(3):157-166. DOI: 10.12301/spxb202100135

      摘要 (557) HTML (447) PDF 7.48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微环境气调对冰温贮藏后货架期间蓝莓果实软化的调控作用,以莱克西蓝莓为实验材料,采后将其装入微环境气调箱中,并放入1-甲基环丙烯保鲜包,冷链物流车运至冰温库(-0.5℃±0.3℃)贮藏30d后进行商品化分装,置于冰箱(7℃±1℃)中存放,定期测定果实的硬度、细胞壁多糖含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研究蓝莓硬度与细胞壁代谢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环境气调处理使蓝莓在货架后期维持着较高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原果胶含量,延缓了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同时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延迟β-半乳糖苷酶活性峰出现时间,进而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原果胶聚为Ⅰ簇,与蓝莓硬度相关系数为0.580、0.663、0.645,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纤维素酶和β-半乳糖苷酶聚为Ⅱ簇,与蓝莓硬度呈负相关。微环境气调结合冰温贮藏能够延缓蓝莓货架期间果实的软化,研究旨在为蓝莓货架期间硬度保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安全监管
    • 传统豆制品腐败菌污染及抑制研究进展

      2022, 40(3):167-178. DOI: 10.12301/spxb202100341

      摘要 (704) HTML (952) PDF 9.64 M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豆制品营养丰富,含水量大,但容易腐败变质,尤其是鲜食豆制品保质期短、运输储存均需低温冷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豆制品的产品品质与消费者的食用安全,限制了生产加工企业的产量及其产业化发展规模。确定传统豆制品腐败菌的来源和种类,分析不同腐败菌与豆制品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并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抑制,有效延长保质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制作传统豆制品的原料大豆自身的种植土壤、种皮微生物与内源微生物,原料预处理、加热残留、加工辅料带入的安全隐患、设备清洗不彻底等生产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与途径。在原料存储和生产加工中,要进行高标准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总结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的细菌和真菌等主要微生物的来源、腐败现象、污染的豆制品。传统豆制品在贮藏过程中,针对腐败菌群体系呈现出不同优势菌群的动态菌相变化,应用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腐败菌的系统分离和鉴定,根据特定腐败菌进行抑制是有效延长保质期的关键;针对传统豆制品腐败菌采用物理杀菌、化学抑菌和生物防腐等抑菌方法及其抑菌机理的阐述。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传统豆制品品质及腐败菌的特点,采用新型物理杀菌技术结合安全高效、抑菌效果好的生物方法,尤其是对微生物源抑菌剂的应用,为有效延长传统豆制品保质期提供独特的优势,以期为传统豆制品保鲜的新方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